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抉擇,自我探索中...
興趣能夠當飯吃嗎?工作可以變成興趣嗎?這一直是個大哉問,永遠可以拿來思辨的問題。
在 [[2024-10-10]] 聽了《曼報 Manny's Newsletter》的《EP83|心理摩擦力:不是你不好,是他不要》前面的閒聊在談論說 2 年前有讀者問曼尼「興趣和工作怎麼選擇」後,就對這件事有感而發。
由於自己從今年 6 月開始自己轉變爲自由工作者,跟在職場上班時的生活樣態比起來變得非常不一樣,就一直在思考工作和生活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
這四個月來我歷經了接案收入不如預期加上股市同期間崩跌、颱風假(第一次颱風假時心裡有點不平衡)、有人試著找我回職場上班(讓我更認真思考了現狀是不是我要的)等事件,總覺得自己好像有漸漸地找到了一個讓身心靈相對平衡的狀態。
興趣和工作,我該選哪個?
興趣可以當飯吃嗎?
以我的人生經驗來說,我認為興趣就是「你會想要主動鑽研的事情」。
當你能從某件事情中取得成就感,不論這個成就感的來源是金錢、他人稱讚、解決難題或是把清單完結等,你就會想要把這件事情持續鑽研下去。興趣就是一個這麼正向循環的存在。
所以興趣不見得能夠當飯吃,還是要取決於這個興趣有沒有機會能夠讓你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上取得足夠讓你溫飽的資源,也就是「錢」。尤其是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有時候還是得面對現實。
工作會變成興趣嗎?
我做過的職務種類說真的不是太多,從第一份當物控(Material Controller)後,就都是在數位行銷和電商這兩個領域中打滾。
但以我的人生經歷來說,我會認為工作是有可能培養成興趣的。
我很幸運的是,在數位行銷領域的第一份工作中遇到了很好的主管、前輩和同事,他們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是幫助我再次振作起來的強心針,在我表現好的時候也會跟我說我哪邊做得很好。工作一年後我被升上小組長,我在這個人生初次接觸的領域中得到了成就感。
除了職場環境外,數位行銷這個領域本身就有很多可以被量化的指標,「費用花出去可以帶來多少的網站流量、業績、App 下載數等」,這些都是可以被計算出來的,所以對於我來說目標明確,不會漫無目的的不知道要幹嘛。
我認為是成就感和有達成目標這兩件事驅使我想要繼續鑽研這個領域。按照我前述對於興趣的定義來說,「數位行銷」相關的事情可以算是我的興趣之一。
那工作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回到工作和生活的探討。
工作有幾種目的: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錢而工作
每個目的對應到的心理狀態都不太一樣,我認為我以前最主要的目的跟大多數人一樣是「為了錢而工作」。伴隨著而來的是收入提升或是得到認可的成就感,但也帶來了更高的工作強度以及壓力。
在看完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一書後,我開始思考,「錢」真的是那麼重要的事情嗎?
存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錢」是必需品,錢的多寡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會影響到別人怎麼看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追求社會經濟地位乃是人之常情。錢永遠不嫌少,大家總想要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著。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得到「錢」是需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換來。薪水越多的人,壓力通常會越大(至少在我同儕中沒看到領高薪但可以廢著的)、工時越長。這裡的工時不一定是待在辦公室的時間,而是你的心思想著工作的時間。
這樣犧牲生活品質去換錢的狀況,是不是就跟想要用錢來換取生活品質有一點矛盾?
在工作了十年後我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很肯定的答案,只是跟著現在的心理狀態去做自己認為對的選擇。雖然現在對於收入減少這件事情其實還是稍微會感到有點焦慮,但也因為體悟到了薪水是要用壓力和心靈狀態換來的這件事,所以有相對平衡一些。
那我現在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中有一個概念很好:「別忘了為奇蹟留下一點空間。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不知道,我只能掌握自己所能掌握的部分,然後盡力去達成,好好專注在當下的時刻。
剩下的,就交給「奇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