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抉擇,自我探索中...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抉擇,自我探索中...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 Unsplash

興趣能夠當飯吃嗎?工作可以變成興趣嗎?這一直是個大哉問,永遠可以拿來思辨的問題。

在 [[2024-10-10]] 聽了《曼報 Manny's Newsletter》的《EP83|心理摩擦力:不是你不好,是他不要》前面的閒聊在談論說 2 年前有讀者問曼尼「興趣和工作怎麼選擇」後,就對這件事有感而發。

由於自己從今年 6 月開始自己轉變爲自由工作者,跟在職場上班時的生活樣態比起來變得非常不一樣,就一直在思考工作和生活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

這四個月來我歷經了接案收入不如預期加上股市同期間崩跌、颱風假(第一次颱風假時心裡有點不平衡)、有人試著找我回職場上班(讓我更認真思考了現狀是不是我要的)等事件,總覺得自己好像有漸漸地找到了一個讓身心靈相對平衡的狀態。

興趣和工作,我該選哪個?

興趣可以當飯吃嗎?

以我的人生經驗來說,我認為興趣就是「你會想要主動鑽研的事情」。

當你能從某件事情中取得成就感,不論這個成就感的來源是金錢、他人稱讚、解決難題或是把清單完結等,你就會想要把這件事情持續鑽研下去。興趣就是一個這麼正向循環的存在。

所以興趣不見得能夠當飯吃,還是要取決於這個興趣有沒有機會能夠讓你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上取得足夠讓你溫飽的資源,也就是「錢」。尤其是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有時候還是得面對現實。

工作會變成興趣嗎?

我做過的職務種類說真的不是太多,從第一份當物控(Material Controller)後,就都是在數位行銷和電商這兩個領域中打滾。

但以我的人生經歷來說,我會認為工作是有可能培養成興趣的。

我很幸運的是,在數位行銷領域的第一份工作中遇到了很好的主管、前輩和同事,他們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是幫助我再次振作起來的強心針,在我表現好的時候也會跟我說我哪邊做得很好。工作一年後我被升上小組長,我在這個人生初次接觸的領域中得到了成就感

除了職場環境外,數位行銷這個領域本身就有很多可以被量化的指標,「費用花出去可以帶來多少的網站流量、業績、App 下載數等」,這些都是可以被計算出來的,所以對於我來說目標明確,不會漫無目的的不知道要幹嘛。

我認為是成就感和有達成目標這兩件事驅使我想要繼續鑽研這個領域。按照我前述對於興趣的定義來說,「數位行銷」相關的事情可以算是我的興趣之一。

那工作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回到工作和生活的探討。

工作有幾種目的: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錢而工作

每個目的對應到的心理狀態都不太一樣,我認為我以前最主要的目的跟大多數人一樣是「為了錢而工作」。伴隨著而來的是收入提升或是得到認可的成就感,但也帶來了更高的工作強度以及壓力。

在看完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一書後,我開始思考,「錢」真的是那麼重要的事情嗎?

存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錢」是必需品,錢的多寡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會影響到別人怎麼看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追求社會經濟地位乃是人之常情。錢永遠不嫌少,大家總想要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著。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得到「錢」是需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換來。薪水越多的人,壓力通常會越大(至少在我同儕中沒看到領高薪但可以廢著的)、工時越長。這裡的工時不一定是待在辦公室的時間,而是你的心思想著工作的時間。

這樣犧牲生活品質去換錢的狀況,是不是就跟想要用錢來換取生活品質有一點矛盾?

在工作了十年後我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很肯定的答案,只是跟著現在的心理狀態去做自己認為對的選擇。雖然現在對於收入減少這件事情其實還是稍微會感到有點焦慮,但也因為體悟到了薪水是要用壓力和心靈狀態換來的這件事,所以有相對平衡一些。

那我現在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中有一個概念很好:「別忘了為奇蹟留下一點空間。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不知道,我只能掌握自己所能掌握的部分,然後盡力去達成,好好專注在當下的時刻。

剩下的,就交給「奇蹟」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註冊訂閱我的電子報,也可以小額贊助;有任何問題的話也歡迎在留言處留言與我一起討論,謝謝。

Read more

對於「花錢」這個價值觀的一點轉變

對於「花錢」這個價值觀的一點轉變

今年 1 月份的時候,我在 Twitter 上看到我很欣賞的一個人 PJ WU 說他付費支持了一個獨立開發者的軟體 Minttr,它的介紹頁就只有一個首頁,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軟體會讓 PJ 如此支持,便在還沒很了解這個軟體到底是幹嘛的狀況下,在看到這則推文的 10 分鐘內就付了 US$49 的錢當早期支持者,直到付完錢登入使用後才發現 Minttr 的功能和細節跟自己預期的有一點落差,不過因為開發者說他在發布正式版後的 90 天內想退費都可以,所以這件事就這麼擱著了,偶爾會剪貼一些東西上去。 而也是在登入後有一點失望的同時讓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竟然可以這麼爽快地把 US$49 刷下去。而且前幾天我才捐款給花蓮門諾,那時候我原本想說捐個 NT$1,000 好了,但猶豫了一下後只改成捐 $600。我突然對於我花錢在軟體上跟捐款的豪爽度差異這麼多感到有點慚愧。 於是乎我跟自己立下了一個約定:「每付費買一個軟體,就捐該軟體售價的一半費用給公益團體」。我會先在 2025 年先試行看看自己對於這樣的感覺如何。 而且仔細想想,

2024 年的日常和工作軟體清單

2024 年的日常和工作軟體清單

* 待辦事項:Things 3,原本嘗試使用 Linear 這個專案管理工具,但因為現在沒有協作的對象,所以還回歸專注把「待辦事項」這個事情做好的 Things。 * 郵件:Apple Mail,原本有嘗試 Spark、Canary 等,但還是回歸內建的比較輕量。 * 筆記軟體 * Bear:日常紀錄、部落格文章和不需要分享的工作筆記,在 iOS 和 Mac 間快速的同步以及流暢的使用是其他軟體少有的。 * Craft:需要分享給其他人的筆記,大多數為工作用。 * 行事曆:Apple Calendar 搭配 Fantastical 使用。Fantastical 的自然語言輸入功能真的很方便,可惜要付年費。 * 音樂:Spotify,我很喜歡他的 start jam 的功能,當跟別人一起出遊的時候大家都可以放自己喜歡的歌。 * 專注:Endel,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音樂,

2024 年回顧,以及 2025 年展望(關於人生)

2024 年回顧,以及 2025 年展望(關於人生)

年底到了,這時候不免俗的要來發一下今年回顧和明年展望。 如果大家不知道要怎麼回顧自己的一年,我還蠻推薦可以用知名的筆記軟體 Obsidian 的開發者 Kepano 的年度 40 問(原文:40 questions to ask yourself every year),可以到這裡下載範本。 透過回答這些問題,你會開始回想自己在今年度發生的重大事件,並且把它刻畫在腦海中,加強自己對它的記憶。這是一個蠻有趣的過程,因為你會發現你在記錄的當下不一定會想到可以寫什麼,但幾天後你會突然靈光一閃的覺得「啊!這件事好像可以補上去。」 這就是人腦神奇的地方。 我的 2024 年回顧 我在今年自己有了蠻多人生中的第一次,想想自己活到了 34 歲了還是有很多事情沒做過啊!這讓我想到《我的完美日常》中媽媽桑的前夫說的「世上有太多我不懂的事了,結果什麼都沒搞清楚,就要結束了」。 但我想只要是有累積了一些經驗、多了一些知識、領悟了一些道理,那就還是可以繼續往前進吧! 2024 年,人生中的第一次 * 第一次接到開箱文業配。

2024 年黑五推薦的軟體購買清單

2024 年黑五推薦的軟體購買清單

看到大家都在推薦自己這次的黑五購買清單,我也來分享一下自己這次購入的軟體,以及推薦覺得可以趁這次優惠中購入的軟體。 本次已購買 * Things 3:2024/12/2 前,全平台 7 折優惠。 我之前就有 iPhone, Mac 版本,趁著今年入手了 iPad 版本以防自己之後可能會手滑想要買一台 iPad mini 7。這邊要注意的是 Things 他是每個平台分開賣,所以如果各裝置都有的話建議全收了,是難得還可以買斷的好軟體。 * Capture - Quick Notes:不確定截止時間。目前內購的終身付費只要 NT$190(原價 $390)。 這個軟體比較像是 inbox 收集資料的地方,當你想到什麼還不知道要輸入在哪邊例如要把它轉成待辦事項或是紀錄後寫成長文時,就可以先收集到這邊,之後再輸出到你指定的軟體(他支援的軟體很多,可以先下載免費版本來看是不是有你常用的軟體) * TabTab:不確定截止時間。結帳時輸入 TABTABLA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