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遙遠,每天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無雷心得
劇情主軸環繞在「李曉明隨機殺人事件」,並從新聞台、辯護律師及其家屬、受害者及其家屬和加害者及其家屬的多方角度來講述各自不同身份的人所會遇上的困境,試圖讓大家有多元思考的機會。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提到「思覺失調症」的病狀,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狀都會感到有些疑慮,就連我也不例外。依照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民國106年思覺失調症的人數為15萬人左右,相當於全台人口的0.65%左右,而這個人數不包括沒有門診紀錄的人,這個比例比我想像中的都要高很多。看完本劇後,之後在路上如果遇到這些患者的時候,自己心裡的想法就會不太一樣了。
這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優質台劇,總共只有8集,每集約50-60分鐘,目前第一季已出完,很適合花個2-3天一口氣把他追完。
看完本劇的最大收獲是之後要慎選新聞媒體,也不要只看單一媒體就妄下評論,不要當「智商只有7歲」的那個觀眾。
(以下敘述多少會有些劇透,請斟酌觀賞)
有雷心得
傷痛無法抹滅,但可以一起面對
想要講講自己對李大芝這條故事線的感受。
身為上帝視角的我們很容易去偏頗劇中的某些角色,我們會覺得她哥做的事情跟她無關,她都願意出來道歉了,被害者家屬應該要能夠諒解她才對。
但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講,他們講出來的「我們的家庭因為你哥而支離破碎,我們已經無法好好生活了,憑什麼妳就能好好地生活下去」這句話更讓人痛心。
傷痛需要時間來撫平,也需要雙方進行溝通。最後王赦找來加害者家庭和受害者家庭一起做心理治療,溝通後至少能替彼此產生連結,當你對他人有一定的了解後,就會像劇中的新聞台主管「廖紐世(News哥)」說的一樣「以往都是報導別人都沒什麼感覺,怎麼這次發生在自己認識的人身上,心感覺有點痛痛的。」
社群媒體的弊端
我很喜歡每一集的開場影片,完美地呈現了現在社群媒體會造成的問題。當人們可以躲在螢幕後面,社群上的討論因此變得沒有溫度。而且大家所看到的都是經由演算法調整出來的同溫層內容,更容易讓人覺得「啊~原來大家跟我想的一樣!」,造成更多不理性的言論產生。
當然社群媒體的確讓人們在資訊的取得和討論事情更加容易,但還是要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會被別人的發言牽著鼻子走。
話說這個開場影片的設計上讓我想到 Netflix 的《美國高中公物破壞事件》,也是大量地提到社群媒體容易轉分享的效應能夠如何輕易地替人貼上標籤。
正當的影音收看管道
本劇在完結篇前是以每週兩集的速度上映,但在第七集、第八集正式上映前已有人將盜版的片源釋出到網路上,這是十分踐踏創作者和劇組的行為。
希望大家能夠尊重他們的心血,從正版管道收看來支持優質台劇。台灣目前可以在以下兩個管道上收看,Catchplay提供第一集和第二集免費收看。
-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130/3個月
- Catchplay|我們與惡的距離:$19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