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開箱】Allite 系列質感、效能兼具的 3C 配件|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以及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

【贊助開箱】Allite 系列質感、效能兼具的 3C 配件|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以及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
OneMore 的 Allite 系列 3C 配件開箱

本篇文章由 OneMore 萬摩科技贊助。

Allite」是由台灣科技公司OneMore 萬摩科技所創立的3C品牌,從有線充電系列的 20W 至 140W 的快充頭以及液態矽膠快充線、磁吸收納編織線材,再到無線充電系列的 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等。Allite 全品項充電配件皆通過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BSMI 安全認證,並提供一年產品保固權益。

這次我體驗了「Allite 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Allite WA1 2IN1 Apple Watch AirPods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和「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這四款商品,以下會分享自己使用這些商品的真實心得。

在進入開箱前先簡單的科普一下到底什麼是氮化鎵

氮化鎵是什麼?什麼是快充?

氮化鎵(GaN)是一種新型的半導體材質,在充電轉換的功率上比起一般充電器更有優勢,可以讓充電器做到小體積、重量輕、高效能三大使用者最在意的特點。最方便的是由於充電功率足夠,會搭配多插孔的設計,讓你同時為多台裝置如手機、筆電充電!例如本文會介紹的「Allite A1 65w 雙孔快充」就有使用到氮化鎵的技術!

Allite 系列產品開箱體驗

我在打開 OneMore 廠商寄來的包裹的時,有感受到 Allite 團隊在包裝上非常用心,緩衝包材很足夠,產品本身的紙盒幾乎沒有盒損,對於我這個會將紙盒收藏起來的人是一大加分!

Allite 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

初次見到 Allite 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盒裝怎麼可以這麼小!」,只比我的 AirPods Pro 2 略大一些。

實際打開後丈量他的尺寸為「51 x 50 x 29 mm」,相較 MacBook Pro M1 原廠附贈的 61W 充電器「72 x 72 x 28mm」的體積硬生生小了一半,然後還有雙孔設計(原廠僅單孔),讓我一次替我的 2 個裝置充電!

Allite A1 只比 AirPods Pro 略大一些
Allite A1 只比 AirPods Pro 略大一些

我拿到產品的這兩週都是使用 Allite A1 配上稍後會介紹的 Allite Easy Cable 同時為我的 MacBook Pro 以及 iPhone 11 Pro 充電,很日常的使用下毫不費力的完成了充電的行為(雖然我不知道充電要怎麼不日常XD)。

至於在充電效率的部分,官方提供的數據是使用 Allite A1 只需要 28 分鐘就可以把手機從 1% 充到 50%,而我自己使用 Amperes Lite 這個 App 實測從 40% 充到 50% 花了 459 秒,也就是只要 7.6 分鐘就可以充 10%(iPhone 為保護電池,快充僅在電池 80% 內會啟用),在救急的時候十分好用。

目前 iPhone 系列的快充支援瓦數最高只支援到 27W,對於 A1 快充的 65W 來說非常綽綽有餘,如果 2 孔同時輸出的話 45W(C1 Port)+ 18W(C2 Port) 也算是夠用了(還記得 5W 原廠豆腐頭充的龜速充電會讓我想要把手機放著充過夜)。

Allite A1 通過 BSMI 認證,提供 1 年的客服維修保固,也有「過熱、過載、短路」等電流防護機制,讓你在享受快充的優點時,還不傷手機和電腦,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我覺得在使用上 Allite A1 上唯一遇到的缺點是,商品頁面有提醒筆電、平板等高瓦數的需要使用 C1 Port 才能支援相對應的瓦數,但在「充電頭上的插孔沒有提示自己最高支援的瓦數或是適用的裝置」,會讓我有時候忘記哪個孔可以充筆電、哪個孔可以充手機,希望未來廠商可以把這點給考慮進去就 100 分了。

Allite A1 可 2 孔同時輸出 45W(C1 Port)+ 18W(C2 Port)
Allite A1 可 2 孔同時輸出 45W(C1 Port)+ 18W(C2 Port)

Allite A1 比原廠充電器輕巧許多,且有 2 個插孔更方便
Allite A1 比原廠充電器輕巧許多,且有 2 個插孔更方便

Allite WA1 2IN1 Apple Watch AirPods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

身為果粉,同時擁有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是很正常的一件事。AirPods 的充電盒有支援 Lightning 或 USB-C 充電還算方便,但要幫 Apple Watch 充電通常就得另外帶一條充電線。北漂族如我,每次要回家時要準備 3C 用品的充電線都覺得超級無敵麻煩。

Allite 就是專為果粉考量設計,推出了 WA1 這個磁吸無線雙面充電的解決方案,一個充電器就可以為 AirPods & Apple Watch 充電。除了跟剛剛介紹的 Allite A1 一樣通過 BSMI 安全認證之外,他還通過蘋果官方的 Made for Apple Watch 認證(我在這之前只有聽過 MFi 認證,這次合作長知識了),所以在使用上絕對可以放心。

另外 WA1 搭配 USB-C 接口(有一個很貼心的防塵套),近幾年新出的 MacBook 或是 Windows 筆電幾乎都有此接口,所以你出門在外時忘記帶手錶的充電線也沒關係,將 WA1 插在筆電上就能直接幫你的 AirPods 或 Apple Watch 充電了!(貼心提醒:裝置必須支援無線充電)

如果硬要說 WA1 的不便之處,就是它在充 AirPod 那面的無線充電會比較受限使用場景,因為台灣一般的插座方向跟 Allite A1 快充搭配的時候,WA1 的 AirPod 那面會是垂直於充電器上,建議可以搭配延長線轉換插座方向,或是搭配筆電接孔使用,也可和 Allite 的 WQ1 磁吸無線充電座(本次未體驗到)做搭配來替 AirPods 充電。但是如果是充 Apple Watch 的話,因為有磁吸所以無太多問題,充電時都還算牢固。

使用 WA1 充 AirPods Pro 搭配筆電使用的狀態
使用 WA1 充 AirPods Pro 搭配筆電使用的狀態

使用 WA1 充 Apple Watch Ultra 搭配筆電使用的狀態
使用 WA1 充 Apple Watch Ultra 搭配筆電使用的狀態

Allite 快充線材系列

最後體驗的品項,分別是 Allite EASY CABLE 的 USB-C to USB-C 規格,以及 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 USB-C to Lightning 規格。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

我不確定大家平常都怎麼收充電線,我之前大多是將充電線對折幾下就放入包包內的小暗袋,直到最近 1、2 年才有買繞線器來做使用,至於在家不常移動的線材則是會用電線保護套來做整線,讓環境看起來美觀一些。

家中美觀的收線小撇步,使用電線保護套
家中美觀的收線小撇步,使用電線保護套

直到我第一次體驗到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之前,我都還認為我的收納和整理線材的方式很好了。使用到 EASY CABLE 後才發現,充電線自帶磁吸功能也太方便了吧!輕鬆放手就能秒收,充電線保持整齊如一!真要說缺點的話就是廠商怎麼只有出 1M 版本的,敲碗 1.5M 的版本啊!畢竟我的 MacBook Pro M1 的充電孔只有在左側,有些場景會需要 1.5M 的長度才會比較堪用。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超方便收納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超方便收納

0:00
/0:09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隨時隨地都好收

另外因為 Allite EASY CABLE 是使用編織線材,不像早期原廠送的充電線會有線材皮剝落的問題,耐用程度大大升,最高也支援 PD 3.1 的 240W 的功率,有了這條線你就已經達到了頂規的程度了!

除了有 USB-C to USB-C 的規格之外,另外還有 USB-A to USB-C 的規格可選擇。在顏色上 C to C 有寶寶藍、寶寶粉、沈穩黑三色,A to C 目前僅沈穩黑單色。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各顏色規格排排站
Allite 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各顏色規格排排站

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

液態矽膠快充線有 USB-C to USB-C 和 USB-C to Lightning 兩種規格可以選,因為我的 iPhone 11 Pro 和 AirPods Pro 2 的充電孔都只有支援 Lightning,所以我就是體驗 Lightning 這條(規格一樣有通過 MFi 認證,可以安心充電!)。

我覺得這條線的特色就是在它的觸感十分柔和,100% 使用液態矽膠材質製成,在長時間的捲曲下也不太會變形(原廠線用久了會因為你平常捲的角度有點變形),至於其他的部分跟平常使用的線材差異感不大。

使用 Allite 液態矽膠快沖線搭配 Allite A1,在 1 個半小時左右將 AirPods Pro 2 從 40% 電力充到 100%,對於我來講這個充電速度已綽綽有餘。

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白色)替 AirPods Pro 充電
Allite 液態矽膠快充線(白色)替 AirPods Pro 充電

Allite 產品系列整體體驗心得

滿足有效快充的三大要件,必須要有支援快充的 1. 裝置 2. 充電器 3.充電線,大部分的新裝置都已經支援快充,充電器和充電線則可以放心交給 Allite 系列產品。

這次很開心能夠體驗到 Allite 大部份的產品,在實物上有一定的質感,不會在包裝拆開後跟網站上的呈現有太大的期待落差。

另外不得不說「A1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這顆充電頭真的非常輕巧,加上「EASY CABLE 磁吸收納編織快充線」以及「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這兩個產品,讓我在回老家的時候的線材收納包變得十分輕盈和整齊。更重要的是,我還能多帶一隻滑鼠回家,重量還跟之前只帶原廠線材們差不多!

Allite 品牌真的有把現在充電的黑科技氮化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讓我享受到了更便利的充電生活。攜帶的東西少了、重量輕了、線材變整齊了,出門也不用再擔心插座不夠用的狀況了。

原廠配件重量和 Allite 配件重量比較
原廠配件重量和 Allite 配件重量比較

Allite 系列多放了一個滑鼠重量僅 508g 還比原廠相關配件重量輕,且更整潔
Allite 系列多放了一個滑鼠重量僅 508g 還比原廠相關配件重量輕,且更整潔

最後我必須老實說由於我對硬體的規格沒有那麼的了解,本文比較著重在真實體驗的部分,如果有更了解產品規格數據的人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補充討論。

如果你對於 OneMore 這個品牌有興趣的話,可以到他們的官網看更多他們的自有品牌 Allite 和獨家代理的選品們,或是可以追蹤他們的 Instagram @onemoretec

Read more

Swipe & Delete 照片整理 App 介紹,由眼緣來決定照片去留,解放你的儲存空間

Swipe & Delete 照片整理 App 介紹,由眼緣來決定照片去留,解放你的儲存空間

身為一個手機容量只有 64gb 的用戶,裝置的儲存空間彌足珍貴。我自己是有課金買 iCloud 儲存空間與家人共享,但因為家人不一定會有整理照片的習慣,所以變成自己還是要定期清理照片以免 iCloud 儲存空間爆炸,要再多付費升級。 刪除照片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步驟就是 1. 打開照片 App 後隨意滑到某一天 2. 開始往後一張照片一張照片打開來看該張照片是否有值得留下來的價值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下一次想到要來整理照片的時候會忘了自己哪些照片有判斷過要不要刪掉,哪些不用,於是又要從差不多的地方重來一遍。 Swipe & Delete 這個照片整理軟體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Swipe & Delete 介紹 Swipe & Delete 是一款完全免費的軟體,僅有「極少數」的廣告在介面裡,所以使用的體驗上十分好。 它會將你的照片按照月份做分類,並且去記錄每個月份你有多少張照片和影片。進到整理照片的介面的時候,它可以左滑、右滑去選擇要「保留」照片或是「刪除」這張照片,左下方也有提示你說下一張照片是什麼,

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Not A Film Camera,一捲底片 24 張,讓拍照的步調放慢

數位相機當道的時代,隨拍即得已經是大家所習慣的常態,「拍照 = 記錄」的本質不變,但太容易取得照片反而讓拍照少了那麼一點樂趣。 不過我也不太習慣用底片相機,主要是拍照的成本高,會讓我在快門按下去前有一點猶豫,反而會錯過了自己想要捕捉的瞬間。 而 Not A Film Camera 這款 iOS 的拍照 App 在數位相機和底片相機的模式間取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他有數位相機的方便性,也有底片相機的耐人尋味性。 仿底片相機的拍照體驗 Not A Film Camera 內建 10 種底片風格的相機膠卷,我自己很喜歡的是他將底片的特性融合在數位相機中,例如當我在 App 中選完了其中一捲底片,我只能拍攝 24 張,拍完這 24 張後就必須要到到 App 內的「暗房(Darkroom)」功能裡面「沖洗(Develop)」照片,將原本看起來模糊的照片洗出成套用完底片濾鏡的模樣。 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一個蠻獨特的體驗,

由 DALLE.3 生成的封面照片。

時間和習慣造就成的資產累積,投資歷程心得分享

我從 2016 年開始使用 MOZE 手機記帳軟體記錄自己每天的開支,2017 年開始用 Google Sheet 記錄自己每個月的總資產狀況,累積迄今已經邁入了第九年。記帳最有感的地方是在每個月檢視自己的資產幅度是增加還是減少,也讓自己知道在未來一個月該怎麼調整花錢的習慣。 而且因為有在記帳,在每一筆支出產生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筆支出是我負擔的起的嗎?」「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因而在我的理財觀念中根深蒂固。 初入投資市場 我是個幸運的人,資產不用從負開始,爸媽並沒有讓我揹負學貸,也沒有要求我需要每個月寄錢回家,讓我可以自由運用自己的每一筆收入。國小的時候爸媽會跟早餐店老闆聊股票標的,讓我對於投資股票這件事沒那麼陌生,大學的時候有在投資理財的同學一起找我選修「期貨與選擇權」這門課程,讓我開始進入了投資的世界。 那時候的我有在打工,加上爸媽每個月給我的零用金我也省吃儉用,郵局裡面有幾萬元的儲蓄。在某一個打工的下午時段,因為當時沒有客人,我就在 Yahoo 奇摩股市閒晃,看了一些財經新聞後請我媽用他的證券戶幫我敲進我人生中第一隻自己選擇的標的「南亞科(2408)」。我忘了這隻股票最終

由 DALLE.3 生成的封面照片。

萬事問 Google?你也可以試試看 Perplexity

在現在這個取得資訊非常方便的時代,任何問題只要問 Google 都能夠得到解答,搜尋引擎就像一個開放且有良好分類的圖書館一樣,你只需要用「問」的方式去告訴 Google 這個圖書館管理員你想要找什麼內容,他就會推薦他認為符合你問題的相關資訊給你。 這也造就了「Why don’t you google it?」這句話的流行,好像問問題前沒有先 Google 過就像個伸手牌一樣。 ChatGPT 問世後曾有人認為能夠翻轉這個趨勢,Bing 搜尋引擎結合了 ChatGPT,採用聊天交互問答的方式搜尋曾經造成一陣風潮,讓 Google 也不得不推出 Bard 來迎戰,但 1 年多過去了,大家的使用習慣還是沒改變,傳統的搜尋模式依舊被認為是較有效率的方式,Google 依然穩坐搜尋引擎龍頭寶座。 Perplexity AI 搜尋引擎介紹 Perplexity.AI 在 2022 年下半年就創立了,由於我是在 2024